立式加工中心工序劃分特點
數(shù)控加工通常按下列原則劃分工序。
1.基面先行原則用作精基準的表面應(yīng)優(yōu)先加工出來,因為定位基準的表面越精確,裝夾誤差就越小。例如軸類零件加工時,總是先加工中心孔,再以中心孔為精基準加工外圓表面和端面。又如箱體類零件總是先加工定位用的平面和兩個定位孔,再以平面和定位孔為精基準加工孔系和其他平面。
2.先粗后精原則各個表面的加工順序按照粗加工→半精加工→精加工→光整加工的順序依次進行,逐步提高表面的加工精度和減小表面粗糙度。
3.先主后次原則零件的主要工作表面、裝配基面應(yīng)先加工,從而能及早發(fā)現(xiàn)毛坯中主要表面可能出現(xiàn)的缺陷。次要表面可穿插進行,放在主要加工表面加工到一定程度后、最終精加工之前進行。
4.先面后孔原則對箱體、支架類零件,平面輪廓尺寸較大,一般先加工平面,再加工孔和其他尺寸,這樣安排加工順序,一方面用加工過的平面定位,穩(wěn)定可靠;另一方面在加工過的平面上加工孔,比較容易,并能提高孔的加工精度,特別是鉆孔時的軸線不易偏斜。
(2)工序劃分方法
數(shù)控加工中,一般工序劃分有以下幾種方式。
1.按所用刀具劃分工序為了減少換刀次數(shù),壓縮空行程時間,減少不必要的定位誤差,可按刀具集中工序的方法加工零件,即在一次裝夾中,盡可能用同一把刀具加工出可能加工的所有部位,然后再換另,把刀加工其他部位。在專用數(shù)控機床和加工中心中常用這種方法。
2.按零件的裝卡定位方式劃分工序由于每個零件的結(jié)構(gòu)形狀不同,各表面的技術(shù)要求也有所不同,加工時的定位方式各有差異。一般加工外形時以內(nèi)形定位;加工內(nèi)形時又以外形定位。因而可根據(jù)定位方式的不同來劃分工序。如圖1所示,加工內(nèi)輪廓時,以外形面定位;加工外輪廓時,以內(nèi)形面定位。
按裝卡定位方式劃分工序
3.按粗、精加工劃分工序根據(jù)零件的加工精度、剛度和變形等因素來劃分工序時,可按粗、精加工分開的原則劃分工序,即先粗加工再精加工。此時可用不同的機床或刀具進行加工。通常在一次裝卡中,不允許將零件某一部分表面加工完畢后,再加工零件的其他表面。如圖2所示的零件,應(yīng)先切除整個零件的大部分余量,再將其表面精車一遍,以保證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要求。
按粗、精加工劃分工序
?。?)工步的劃分
工步的劃分主要從加工精度和效率兩方面考慮。在一個工序內(nèi)往往需要采用不同的刀具和切削用量,對不同的表面進行加工。為了便于分析和描述較復(fù)雜的工序,在工序內(nèi)又細分為工步。工步劃分的原則是:
1.同一表面按粗加工、半精加工、精加工依次完成,或全部加工表面按先粗加工后精加工分開進行。
2.對于既有銑面又有鏜孔的零件,可先銑面后鏜孔。按此方法劃分工步,可以提高孔的加工精度。因為銑削時切削力較大,工件易發(fā)生變形。先銑面后鏜孔,使其有一段時間恢復(fù),可減少由變形引起的對孔加工精度的影響。
3.按刀具劃分工步。某些機床工作臺回轉(zhuǎn)時間比換刀時間短,可采用按刀具劃分工步,以減少換刀次數(shù),提高加工效率。